【编者按】惊蛰吃梨、立夏吃樱桃、夏至吃面条、大暑吃荔枝、立秋吃西瓜、立冬吃饺子、小雪腌菜、大雪腌肉.....咳咳,好吧,标题改为:“论一个吃货的自我修养”......
近日,中国“二十四节气”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。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,被誉为“中国的第五大发明”的“二十四节气”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。虽然对于很多现代人,尤其是很多年轻人来说,认为这是标准的“老黄历”了,但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,很多居民可能不知道一些现代节日,对于“二十四节气”却耳熟能详,并且仍旧根据它们在指导和安排自己的生产、生活。小编不禁好奇,农历二十四节气里,人们除了吃,还都在忙些啥呢?让我们从书画作品中找找答案。
【立春】
正所谓“一年之计在于春”,自古以来立春就是一个传统节日,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。
“立”是“开始”的意思,自秦代以来,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。
在立春之日,“迎春”活动已有三千多年历史。中国自官方到民间都极为重视。
唐代长安人在这一天,常常在门上张贴迎春祝吉的字画,字称“宜春字”,画称“宜春画”。如“迎春”、“春色宜人”、“春光明媚”、“春暖花开”等内容。还有人给门楣上张贴一段祝愿之词,表示迎春的志愿。如果会绘画的人,常给门楣上画一幅“腊梅图”。
民间在这一天会互相馈送“春牛图”。有些地方是在墙上贴一幅画有春牛的黄纸,黄色代表土地,春牛代表农事。
李可染 《春牛图》
程十发 《阿里山春牛图》
程十发 《春牛图》
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,即太阳到达黄经315°时。而在自然界、在人们的心目中,春意味着风和日丽,鸟语花香;春也意味着万物生长,农家播种。
【雨水】
到了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后,太阳黄经达330°时,是农历二十四节气里第二个节气,雨水。
古人之所以把立春之后的节气定名为“雨水”,除了基于年复一年的经验性总结之外,应该还有企盼下雨的因素存在:“好雨知时节,当春乃发生。随风潜入夜,润物细无声。”李可染 《江南春雨图》
李可染 《蜀山春雨图》
对于素来春旱的中国北方地区而言,对于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来说,春雨是绝对意义上的稀缺之物,于是也便有了“贵如油”的说法。
在川西地区民间,雨水是一个非常富有想象力和人情味的节气。这一天也是出嫁女儿归宁的日子,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,俗称“回娘屋”。
如果说“立春”是春天的第一乐章“奏鸣曲”:春意萌发、春寒料峭。雨水之后,便进入了春天的第二乐章“变奏曲”:气温回升、乍寒乍暖。雨水期间“七九河开、八九雁来”,一幅冬末春初的风景。
【免责声明】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与和讯网无关。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、观点判断保持中立,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、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。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。
最新评论